差异产生价值-近期听Sarah Connor的歌曲有感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colorblind歌词中文 春节以后,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开始认真研习起欧美流行歌曲来。我基本是依靠网上资源和信息来寻找的,这对于我这个之前对欧美歌曲不太了解的人来说,的确是最快捷的方式。在这段时期,我从网上找了不少英文歌曲,虽然都蛮好听的,但给我的感觉还是之前我对欧美流行歌曲的一贯印象--好听歌不如华语歌曲多,而且没有华语歌曲容易上口,总的来说呢就是,即使是欧美当红大牌歌星,他(她)们好听的歌每个人也不过就那几首流行了N年的歌,有种后继乏力徒有虚名的感觉,而它们的所谓最新的流行歌曲难得有一首好听的。不像华语乐坛,特别是早期的歌星,一个人就至少几十上百首好听的歌,哪怕是新人,新歌的推出速度也很快,好听的歌层出不穷,经常去卡拉OK唱歌的人其实体会最深了,华语乐坛出名的歌星的歌曲一个人起码要翻十多页,而欧美当红歌星的歌一个人最多不超过三页。   也就是基于我一直以来的这种印象,我对很多人倍加推崇的欧美歌曲一向嗤之以鼻,原因就是基于刚才所说的那些原因。我甚至在想,可能就是因为华语歌曲推出的太快,让人还来不及消化,又必须忘掉旧歌然后接受新的歌曲。当好东西太多的时候,你往往感觉不到这些好东西的存在和优秀,认识不到它们的实际价值,它们的价值被低估了,相反,当一个好东西的产生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时候,大家往往会认识的它存在的价值,我得出的个人观点就是“价值差异”,具体理解为,就好像“物以稀为贵”和“红花还需绿叶配”的道理。所以,让人总认为欧美的流行歌曲就是优秀的,就是经典和好听,但其实不然。当然,有一点不得不承认,流行音乐的确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最早是源于西方,国内的包括日本、韩国的最新的流行风格,一样首先是来自欧美,然后再传过来。   这几天,我上一个音乐论坛,看到有人介绍两首经典曲目,演唱者是Sarah Connor,于是我就去把这两首歌下了下来,结果听了下,感觉还真不错,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她的嗓音,正是我比较喜欢的类似玛丽亚.凯莉的那种略带沙声的嗓音,和标准的欧美女歌手的那种飘忽不定绕梁三日的那种唱法。怀着浓厚的好奇心,我继续下了她的很多首歌,然后开始认真听,这一听,我真的震惊了。我下了她的大概二三十首歌曲,可以说,曲曲优秀,给我的感觉正是那种我仿佛期待已久的很渴望听到的那种标准欧美流行风格的歌曲,就像我当初上学时刚听到张学友的歌曲时带给我的感觉一样,我当时听了张学友刚出道时的精选专辑后,情不自禁发出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粤语歌曲,因为他让我感觉到了在传统粤语歌曲中突然出现的一种新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仿佛将粤语歌曲升华了一个层次。此时此景正和当年我听张学友歌曲的感觉是一样的,那是我对某一种风格的突然认识而产生的震惊和情不自禁。虽然现在张学友改变了风格后我听他的歌少了,但当时带给我的那种感觉真是无法忘怀。如果用一个更合适的例子来比喻那种感觉的话,我想不如用一个人初恋的感觉更为恰当。因为那种感觉是第一次的,是刻骨铭心的,而更具体的感受只可意会而无法用语言描述。   后来我网上查了下Sarah Connor这个人的资料,她是德国人,SONY唱片公司的,2001年出了第一首单曲《Let’s Get Back To The Bed Boy》。现在对她的称谓是蓝调皇后,因此我知道了她歌曲的风格是蓝调,所以也让我认识到了欧美的蓝调风格的确很不错。下面介绍下我比较喜欢的她的一些作品:every moment of my life,love is color blind,just one last dance,in my house等等,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几乎曲曲优秀。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网上下。反正我的感觉是,玛丽亚凯莉,席琳迪翁,小甜甜布兰尼的光环太过于耀眼,遮住了Sarah Connor的光彩,以至于大家只知道那几个人,但当你去发现她,认真去品味以后,你会发现,那些人的歌相对她来说,其实也不过如此了。正如一个本来恒温的房间,突然吹进一丝凉风,让你精神为之一振。。。   (2008-06-21)   colorblind的歌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