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精简,90个小结带你了解生物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草原之歌简谱高中生物和高中地理是两门很特殊的学科,前者被称之为理科中的文科,后者被称之为文科中的理科。相较于物理化学,生物的计算题较少,知识点多。但是零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并不容易记住,今天师兄整理了高中生物必修三的90个知识小结,帮你快速提高学习成绩。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29、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30、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32、自然界中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3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5、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重要特征。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竞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7、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大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常呈 镶嵌分布。   3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40、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4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4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4、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4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8、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遵循这一原理,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9、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0、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5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光、声、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和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信息素)、行为信息。   52、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5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概括为: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延长光照提高鸡的产蛋量;人工控制光周期,早熟高产);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55、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   56、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7、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58、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9、不仅在生物群落内部,而且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6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6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多样性。   6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6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   64、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65、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66、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67、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6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69、设计实验的三步曲:共性处理(注意分组、编号)、变量处理(平衡无关变量)、结果处理(要给出可操作定义,即衡量因变量的方法)。   7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72、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7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7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75、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7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7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78、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79、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80、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81、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82、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83、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8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85、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86、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87、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88、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89、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90、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   临考的时候,随时背一背知识点整合,生物考高分并不难!   草原三步曲谱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