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英国之声——15世纪初的《奥尔德霍尔手稿》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卡农的钢琴谱简谱   14世纪末,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国王理查二世坚持对法国的和平政策,使英法百年战争休战了28年。然而,理查二世对权力的争夺触犯了贵族既得利益集团,在1399年被他的堂弟、后来的亨利四世废黜,而兰开斯特家族登上了王位。   新国王亨利四世不但有天份有文化,而且对音乐具有不同寻常的热爱和能力。他将自己的许多品质传给了四个儿子:未来的亨利五世,克拉伦斯公爵托马斯,贝德福德公爵约翰和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亨利四世重新组织了为王室举行日常祈祷的皇家小礼拜堂,将更多的重点放在礼拜音乐方面。亨利五世后来在音乐上继续增添了个人色彩。克拉伦斯、贝德福德和格洛斯特也为自己的小礼拜堂雇佣了一些当时最好的作曲家。尽管这么做一方面反映了通过资助艺术的行为来炫富的传统欲望,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暴发户王朝试图通过真心虔敬来赢得天主的支持,或许也是对当时敌视圣乐和繁复礼仪的劳拉德运动的反击。   早期的兰开斯特国王们采取了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他们派遣代表参加1409年比萨大公会议和1414至1418年的康斯坦茨大公会议,表现出对基督教世界福祉的关心。亨利五世重新宣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以少胜多大败法军,在1420年的《特鲁瓦条约》中迫使法王查理六世认可他作为王位继承人。早期的征服和对抗法国的反击使作为军事指挥官的英国贵族们经常长年累月地驻扎在法国。英国高级教士和贵族平信徒习惯上在旅行中带着他们的小礼拜堂唱诗班,也许通过聆听这些唱诗班的演唱,他国的听众熟悉了15世纪初的英国音乐。声音和谐,低音洪亮,节奏和旋律流畅,这种独特的英国之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大陆对英国音乐的需求一直持续到15世纪中叶,著名作曲家迪费(Dufay)、班舒瓦(Binchois)及其同行们的作曲风格也深受影响。   兰开斯特王朝雇佣最好的音乐家,他们将自己的作曲技术和法国精微艺术(Ars Subtilior)及意大利甜美风格相融合,创造了最好的泛协和风格的音乐,或许这是音乐史上唯一的一次,英国作曲家改变了西方音乐的进程,结束了中世纪音乐的历程。   然而,15世纪之前的英国音乐资料源非常匮乏,直到15世纪初的《奥尔德霍尔手稿》(The Old Hall Manuscript,以下简称为《手稿》)的出现,才让我们对这个时期英国音乐的主要体裁、技术和风格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手稿》是最大的中世纪英国宗教音乐资料源,目前收藏在大英图书馆,编号为GB-Lbl 57950。《手稿》是在约1410至1420年间英国抄写的,从抄写时间上可以分为两层,最早的一层由一人抄写于1410至1415年之间;在亨利五世的皇家小礼拜堂的成员手中又历时数年附加了第二层,有九个人的笔迹。《手稿》在16世纪可能保存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的咏礼司铎Thomas Dackomb手中,又经手伊丽莎白古董协会成员James Strangman等数人,1893年捐赠给位于赫特福德郡奥尔德·霍尔·格林(Old Hall Green)村的圣埃德蒙学院(College of St.Edmund)图书馆,并由此得名。1973年,《手稿》拍卖给大英图书馆。   《手稿》由112张羊皮纸构成,分为17个分册。原始的第一层至少有121张羊皮纸,现存98张;插入的第二层至少有16张,现存14张。《手稿》尺寸为416×276毫米,曾被剪裁过,一些作曲家名字和边饰被剪掉,许多首字母微型画也被挖除了。每页上通常有12行红色墨水的五线谱,记谱法为14世纪末和15世纪黑色有量记谱法,带有黑色、黑红和少量黑蓝色音符。有77首作品用总谱形式抄写,另一些则抄写成分声部的唱诗班乐谱的形式。《手稿》没有原始索引。   《手稿》共有147首乐曲(其中一些已不完整),曲目完全是宗教音乐,包括多声部常规弥撒乐章、经文歌和其它宗教作品,创作时间范围为约1370至1420年。《手稿》包括40首《荣耀经》、35首《信经》、27首《圣哉经》、19首《羔羊经》、11首拉丁语经文歌和15首宗教文本的迪斯康特(discant)配乐。奇怪的是,没有任何《垂怜经》,也许这一部分和索引一起丢失了,也许当时的英国礼仪多声部音乐中还不包括《垂怜经》。《手稿》曲目按照礼仪类别分组排序,即《荣耀经》抄在一起,《信经》抄在一起,以此类推,经文歌插在各组弥撒乐章之间。每一组常规弥撒乐章内部,以总谱形式抄写的乐曲排在以分声部形式抄写的那些前面,《圣哉经》和《羔羊经》内部根据圣咏排序。   《手稿》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首次包括了很多有名有姓的英国作曲家:莱昂内尔·鲍尔(Leonel Power)、皮卡德(Pycard)、威廉·蒂普(William Typp)、托马斯·比特林(Thomas Byttering)、奥利弗(Oliver)、彻伯里(Chirbury)、埃克塞特(Excetre)、约翰·库克(John Cooke)、国王亨利(Roy Henry,很可能是亨利五世,也可能是亨利四世)、奎尔德里克(Queldryk)、约翰·泰伊斯(John Tyes)、阿林(Aleyn)、方廷斯(Fonteyns)、格维斯(Gervays)、兰姆(Lambe)、尼古拉斯·斯特金(Nicholas Sturgeon)、托马斯·达梅特(Thomas Damett)、布雷尔(Burell)、邓斯泰布尔(Dunstable)、福里斯特(Forest)、普卢默(Plummer)、梅舒埃特(Mayshuet)、彭纳德(Pennard)、罗拉德(Rowlard)和斯温福德(Swynford)。有一首《荣耀经》为意大利人泰拉莫的扎卡拉(Antonio Zacara da Teramo) 所作, 另有无名氏作品45首。后来插入的第二层包括达梅特、斯特金、库克、布雷尔、福里斯特和邓斯泰布尔的作品。   《手稿》曲目在音乐风格上的多样性,让其成为中世纪晚期多声部音乐抄本的翘楚。英国传统的迪斯康特风格、法国尚松风格和等节奏技术,以及意大利猎歌的卡农风格都强调较高声部的节奏和旋律的独立性,并且由持续的低声部支撑,这些都能在《手稿》中体现出来。   英国的迪斯康特风格经常只对一支给定的旋律(通常为圣咏)通过各声部平行进行和简单化一的节奏稍加和声化,同时强调不完全协和音程三度和六度,从而形成一种音响洪亮的极为特殊的风格。《手稿》中约占半数的77首乐曲都可以归为英国迪斯康特风格,它们的记谱形态一般是总谱式的,而非分声部的。歌词布局为齐唱性的,每个声部都有其自身的音域,很少出现声部交叉。兰姆的《圣哉经》(No. 97)是一首典型的迪斯康特风格的乐曲,基础旋律声部圣咏部分保持在时值均等的音符上运动,两个外声部略微活泼地和基础旋律声部保持着一种简朴的主调织体。   而奥利弗的《圣哉经》(No. 119)受到法国尚松的影响,歌唱声部十分华丽,并起到主导作用,各声部的节奏独立,主调和声织体几乎完全消失了。在第三次高呼“圣哉”时,基础旋律声部的圣咏的音符完全隐藏在上方声部的装饰音型中。在以总谱方式记录的74首乐曲中,有22首是尚松风格的。   《手稿》中还有大量以分声部形式抄写的乐曲,包括26首《荣耀经》、25首《信经》、六首《圣哉经》和两首《羔羊经》。总体而言,这些弥撒乐章源于尚松和经文歌的大陆风格。《手稿》中的英国作曲家往往将这两种风格的元素融合使用。在许多情况下,歌词出现在歌唱声部和基础旋律对位声部,而基础旋律声部词句寥寥,像是用器乐来演奏的。这种特殊形态既不同于只有歌唱声部带歌词的法国式,也不同于歌唱声部和基础旋律声部带歌词的意大利式。《信经》和《荣耀经》的较长的歌词文本的“缩叠”(telescoping)技术,类似经文歌,将歌词在人声声部之间分配,同时唱出不同歌词,特别受到英国人的青睐。以非总谱形式写成的11首经文歌中有九首是等节奏的,是《手稿》受到法国强烈影响的明证。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技术还被用在许多弥撒乐章中。   有七个弥撒乐章出现了卡农技术,都为皮卡德和比特林所作。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这是受到同时代意大利猎歌的影响,毕竟英国也有本土传统的类卡农技法,如著名的轮唱曲《夏天来了》。意大利和英国的卡农技术,很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出来的。   《手稿》受到明显的法国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14和15世纪之交的英国音乐对大陆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出现在大陆抄本中的10首英国曲目中有三首是莱昂内尔·鲍尔的作品。鲍尔是邓斯泰布尔之前为大陆人所接受的为数不多的英国作曲家,他在《手稿》中有21首作品(另有两首疑似),比第二多的作曲家还多出一倍以上。   鲍尔的生年根据推测大约在1375年,他在《抄本》中的曲目应属于其早期作品。鲍尔首次出现在克拉伦斯公爵托马斯的小礼拜堂1419年11月的记录中,在那里他可能一直服务到1421年公爵战死于法国。在这期间,鲍尔至少花了一年时间待在法国北部的英国占领区。1421至1438年之间,鲍尔的经历不详,只知道在1423年他被接纳为坎特伯雷大教堂小修道院的兄弟会成员,这更多的是一种荣誉,而非任职。1438年9月,他又出现在坎特伯雷的法律文件中,称自己为“绅士”。之后他固定地出现在大教堂的档案中,职责很轻松,只作为圣母小礼拜堂唱诗班的首席教师。一部私人编年史记录他去世于1445年6月5日。除了音乐作品外,他还有一篇关于对位法的论文存世。   当时的异端劳拉德主义提倡简化繁复的礼拜仪式及音乐,却激起了英国音乐家的对立反应,他们被鼓励创作更加丰富的音乐来驳斥威克利夫及追随者的教诲。这种鼓励的氛围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世纪之交英国音乐的卓越,导致创造出大陆人称赞的“英国式作曲”(contenance angloise)。   鲍尔的《万福,女王》(Ave Regina,No. 43)是一首典型的英国迪斯康特风格的向圣母还愿的交替圣歌,通常在晚课经时演唱。鲍尔发展了这种风格,对圣咏进行释义,还采用了略带装饰的终止式。节奏变化将作品分为两部分,声部间偶尔出现交叉。   五声部《荣耀经》(No. 21)是一首旋律、节奏和声响有力地结合在一起的而又微妙的作品。大量使用切分音、变化乐曲长度和使用模仿进入产生了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合唱之声,抒情的独唱段落和同样灵活的节奏保持着整体悠扬的性质,合唱首先由两个带歌词的高声部构成,两个低声部起支撑作用,在最后段落高声部分成了三个声部,产生了在当时非同寻常的五声部织体,并在“阿门”的高潮中结束。《信经》(No. 77)在材料、风格和结构上都和这首《荣耀经》一致,明显构成了对曲,较长的经文相应地产生了较长的乐句,文本使用快速雄辩的方式演唱,最后也分成五个声部,鲍尔同时也使用了法国经文歌多文本同时演唱的方式。   鲍尔的晚期曲目已不属于《手稿》,他的泛协和风格在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过程中更为典型,和邓斯泰布尔一起,将英、法、意三种风格相融合,开启了一种混合式的国际风格。   《手稿》的录音首选Hilliard Ensemble的同名专辑(EMI Reflexe 54111,1990),这个完全为男声的著名无伴奏合唱团录制过许多中世纪英国合唱曲目,没有任何其他合唱团比他们更适合这些作品了。专辑选择了25首《手稿》作品,既包括有署名的英国作曲家作品,也包括无名氏之作,充分地反映了《手稿》的各种体裁和风格。无歌词的声部采用练声曲式的人声演唱,在整体上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洪亮流畅的英国之声。   老牌合唱团Pro Cantione Antigua的专辑《不列颠的艺术》(“Ars Britannica”,Teldec “Das Alte Werk” 46004,1992),选取了10首《手稿》曲目(另有一些牧歌和琉特琴歌曲),演唱风格相对古板,旋律线条较硬,低声部采用了管风琴伴奏。   鲍尔的专辑仍然要选择Hilliard Ensemble的演绎(EMI Reflexe 63064,1989),其中第1-2和4-6首选自《手稿》,包括《万福,女王》和四个弥撒乐章。该团将鲍尔的混合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可多得。   《奥尔德霍尔手稿》是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英国多声部宗教音乐的集大成之作,包含了许多英国作曲家的作品,体现了英国传统迪斯康特风格、法国尚松与经文歌艺术和意大利卡农技术的混合的多样性,是极其珍贵的中世纪音乐资料源,也预示了文艺复兴音乐的发展方向。   (原载于三联《爱乐》杂志2020年第6期)   卡农钢琴曲五线谱曲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